• 金日成访华打听一人,邓小平苦寻33年,一张报纸揭开身份之谜

  • 发布日期:2024-12-21 22:09    点击次数:102

    1980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来到北京参加抗美援朝三十周年纪念活动,便提出了想要亲自见见依然在世的志愿军战斗英雄们,尤其是那位名震朝鲜的柴云振。

    恰好曾经柴云振所在的第十五军的军长秦基伟上将也在旁边,邓公便问秦军长是否清楚柴云振的情况。

    秦军长说记得此人,他表示柴云振同志以一敌百,英勇顽强,特别是在朴达峰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战后莫名失踪,时至今日仍旧没有他的线索,属于他的特等功勋章至今还放在老十五军的荣誉室里,无人认领。

    秦军长向金日成保证,一旦有柴云振的消息,一定会及时地报告。

    在一旁的邓小平听秦军长讲完后,立即下达指示:一定要找到柴云振!

    这位让朝鲜最高领导者多次询问,让秦将军牵挂多年,以至于让邓公亲自下令寻找的柴云振,到底是何方神圣,他到底在朝鲜战争里创造了什么奇迹?

    展开剩余91%

    弃暗投明:为信仰,入战场

    1926年,柴云振出生在四川东北部岳池县山区的一个贫苦农民家里。

    12岁的时候,为了谋生,就在地主家做了长工,本该读书的年纪,由于时代的风云变幻,15岁便挑起了养活全家的重担。

    1947年,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22岁的柴云振,被抓去当了壮丁,在国民党军队里,他目睹官长贪污腐败,打骂侮辱士兵,十分厌恶,遂瞅准机会投奔了解放军。

    在渡江战役中英勇顽强的表现,荣立二等功,成了渡江作战英雄,后在多次战斗中,柴云振屡立战功,于1949年12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里,柴云振亲眼见到了什么叫真正的官兵平等,经过人民解放军的教育,他深刻认识到共产党是为一切被压迫的人民谋利益的,便下定决心,跟着共产党革命到底。

    1950年,以美国为首的15个国家悍然发动侵朝战争,美帝国主义把战争矛头直指中国大陆,刚刚成立的新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危险。

    中央决定出兵援朝,在朴达峰阻击战中,柴云振的英雄壮举为大部队夺取最后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九死一生:夺险峰,斩敌将

    1951年5月30日,志愿军勇士们凭据着事先构筑的坚固工事中,目光冷静而沉着地注视前方,他们对面的敌人是美军第二十五步兵师。

    为了打通进犯金化的通路,美二十五步兵师决定不惜代价地拔掉屹立在他们眼前的朴达峰阵地,而志愿军战士们得到的命令是:坚决守住,不能放一个敌人通过!

    美国侵略军第二十五师的两个连,五月二十八日就到了朴达峰的山脚下,但却瞻前顾后,不敢向前。

    到了二十九日才对朴达峰进行了试探性的进攻,到三十日拂晓才在猛烈的炮火和飞机、坦克的掩护下,开始向朴达峰进犯,但马上就遇到了志愿军勇士们的坚强阻击。

    阻击战的第三天,敌人妄想依靠更猛烈的炮火来夺取志愿军的阵地。他们从清晨三时起,集中了各种口径的炮,在飞机配合下连续进行了九小时的轰击。

    密集的炮弹和炸弹倾泻到只有两里多长的朴达峰的山脊上。

    但无畏的志愿军勇士们英勇不屈地坚守着阵地,在硝烟烈火中打退了敌人许多次冲锋。

    最后两天,连吃败仗的敌人指挥官变得更疯狂了,他们集中了一个战地所能集中的所有飞机大炮和坦克,用尽了一切攻击办法,在这次朴达峰阻击战中,由柴云振率领的4人援军竟然主动请战,打算以攻为守,对美军实施反冲锋,夺回阵地。

    6月4日下午3点,柴云振带着3名战友来到刚刚被美军占领的主峰阵地周围,这里总共有3个阵地沦陷,美军凭借此优势形成了火力配合,非常难对付。

    胶着之际,柴云振决定采取逐个击破的战术,带领为数不多的战友们首先攻克下左侧的无名高地,令人心痛的是一名战友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带着为战友报仇的信念,柴云振等人又一鼓作气地攻占了另一座高地,祸不单行,一名战友在追击敌人的途中被流弹击中,壮烈牺牲。

    而另一边,美军为了阻止志愿军的继续进攻,开始不断用火力进行压制,面对敌人的枪林弹雨,柴云振和最后一位战友义无反顾的继续发起进攻。

    此时,柴云振孤身一人绕到了敌军指挥所的地堡前,奋力拉下手榴弹扔进敌军的指挥所,一瞬间,敌军指挥官顷刻毙命,群龙无首,剩下的残兵便像无头苍蝇一样的向山下逃去,柴云振见势奋起直追,凭一己之力消灭近百名敌人。

    当时有四名敌兵负隅顽抗,柴云振一连打死了三个,正当枪口对准第四个时,子弹打光了,于是他抡起枪托向敌人砸去,这位美国黑人士兵仗着身高体壮一把抓住了枪托,柴云振顺势便扑了上去。

    纵使双方身形悬殊,柴云振还是抱着视死如归的信念同敌人展开肉搏,当柴云振伸出拳头向敌人面部砸去时,敌人却一下咬住了柴云振右手的食指。

    一阵激烈的撕扯后,柴云振虽然成功击毙了对方,但食指也从此少了半截,又因为消耗了大量的体力,昏迷在阵地,不过好在我军增援部队及时赶到,将柴云振送回了国内后方医院抢救。

    4天后,在内蒙古包头部队医院里,这位身负重伤,生死一线的英雄在医护人员的抢救和顽强的意志力面前,竟然奇迹般地活了过来,而此时远在朝鲜的朴达峰阻击战也已经彻底结束。

    隐功埋名:三十三载,不问封赏

    战斗结束后,彭德怀司令员给十五军军长秦基伟发了感谢电,志愿军总政治部于1952年发布第一号命令,授予柴云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可是这所有应属于英雄的荣誉铺天盖地的向柴云振席卷而来时,他却“神秘消失”了。

    所有志愿军全部归国后,柴云振依旧杳无音信,柴云振到底去哪儿了?

    自朝鲜一别,伤势过重,昏迷不醒的柴云振被部队迅速转入了国内医院进行救治,又因病情棘手,辗转到了不同医院,伤愈后的柴云振悄悄办理了复员手续,拿着三等乙级残废军人证书返回了四川老家种地去了。

    对于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的英勇事迹,他却丝毫不向任何人提及,即便是儿子柴兵荣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居然是这么一位伟大的人物。

    由于柴云振当年在朴达峰的英勇表现扭转了整个战局,秦军长对其印象极其深刻,英雄不知所踪,也成了秦军长当时的一块心病,一直牵挂。秦军长当时一度痛下决心地说:“不惜一切代价,也得找到柴云振”。

    因此,即便回国后,秦基伟都没有放弃过对柴云振的“寻人之路”,只可惜事与愿违,33年来,看似简单的“寻人之路”兜兜转转,没有结果。

    为此,部队和秦军长为了找到特等功臣柴云振,曾专门组织起了以温铁汉为负责人的“寻人小组”。

    “寻人小组”的足迹踏遍了山西、河北、山东、湖北等地,甚至采取在全国登报的方式来查找柴云振。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

    1984年9月13日,柴云振的儿子柴兵荣开拖拉机运送粮食,途中休息时,拿起前一天的《四川日报》随手翻了下,看着报纸上刊登的寻人启事信息,越看越觉得像自己的父亲。

    他拿起报纸连忙往家里跑,找到父亲激动地把报纸递给他。

    晚上,昏暗的柴油灯下,柴云振手捧《四川日报》上那则“寻人启事”,细细端详,久久不能平静,他拿报纸的一双老手不停地颤抖着,那瘦削的脸上挂着两道长长的泪痕。

    他想部队,他想“家”了。

    忽然柴云振发现报纸上登的名字是“柴云振”,便对儿子说“我叫柴云政,报纸上这怎么会是我呢,可别搞错了,咱可不能瞎认这个账!”柴兵荣这下也愣了,像泄了气的皮球,一屁股坐到了凳子上。

    柴云振这时也陷入了沉思,过去天天想部队,不知部队在哪里;现在知道了,哪怕找的不是自己,也应该回去看看老战友,可是来回也不知道需要多少路费。

    第二天一早,柴云振狠了狠心,决定把家里那头老母猪卖了当路费。于是三天后,父子俩便踏上了“回家”的路。

    英雄本色:梦回战场,情思难忘

    1984年九月份,柴云振在儿子陪同下来到了部队。部队里负责寻找柴云振的同志突然接到政治部值班室的电话通知:“你们一直在找的老英雄柴云振回来了!现在正在值班室坐着。”

    这位同志一阵欢喜,连忙向值班室跑去。没跑多远,忽然想到,我们谁都没见过柴云振同志,如果认错了人,那岂不是辜负了党和人民。

    两人一见面握手时,这位同志就发现老人的右手食指短了半截。便问道:“同志,您的手指是怎么了?”老人回答:“在和美国士兵摔跤时被咬断的。”

    随后老人又用手拨拉着稀疏的灰白色头发,大大小小的伤痕立刻呈现在眼前:“这是敌人用石头砸的,一共24处。”

    随后双方又谈及了很多关于战争的细节问题和战斗过程,这位同志发现老人所描述的和自己所掌握的信息完全相符,老人随即又掏出随身携带的残疾证和复员证递了过来。这位同志打开一看:师、团、营、连番号都一字不差!

    这时,柴云振激动之余,心里也打着鼓,开口向这位同志问道:“我叫柴云政,不叫柴云振。”这位同志一听,连忙打开残疾证和复员证再次观看,上面明明白白写着柴云政。

    这又是怎么回事?搞得在场人员都一头雾水,找了30多年的柴云振怎么变成了柴云政,难道还是找错人了?

    最后,想到曾经同连战士孙洪发和原师警卫连文书董贵臣还在人世,便用加急电报通知他们立即赶来,不久,三位老战士一见面就热烈拥抱,喜极而泣,30年来的埋在心底的战友情,离别苦在这一刻爆发。

    情绪平复后,董贵臣听闻柴云振的名字和登记信息对不上号,遂开怀大笑,说道“误会,误会,哈哈哈哈…”

    原来柴云振一开始在师警卫连时叫“柴云正”,后来连队的文化教员想着给他的名字赋予一些政治含义,便想着在他的正字旁加个反文,于是就成了柴云政。

    当年遇到朴达峰阻击战时,师警卫连向八连移交名单,因为战局紧迫,便由董贵臣念,八连文书傅光楚写,加上南腔北调的口音差别,闹了个误会,把“政”字记成了“振”字。

    结果就因为这一字之差,部队找不到英雄在何方,甚至英雄本人也不知道柴云振就是柴云政,如今真相大白,老英雄、老战友、部队首长欢聚一堂,整个军营洋溢着欢乐的气氛。老师长崔建功听说找到了老英雄,立即驱车前来看望。

    在党的关怀下,柴云振随中国人民访问团三次赴朝鲜访问,受到金日成主席和金正日同志的亲切接见,朝鲜政府举行隆重仪式,为他补授勋章。

    1985年的平壤,金秋十月,迎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三十五周年的纪念日,金碧辉煌的万寿台议事厅里,乐声激昂,欢歌如潮,此时,朝鲜国家副主席林春秋把一枚

    金日成主席亲自签署政令颁发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佩戴在柴云振胸前,大厅里爆发出此起彼伏的掌声……

    随后,柴云振在参观朝鲜祖国解放战争纪念馆时,一名身着朝鲜民族服装地女讲解员正指着一幅志愿军烈士遗像给访问朝鲜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代表团介绍“这位牺牲在朝鲜的志愿军烈士是第五次战役朴达峰阻击战中牺牲的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班长柴云振,他一个人面对顽敌,连续夺回三个阵地。”

    柴云振站在自己的“遗像”前,百感交集。

    “我还活着,请把这画像给我吧。”

    经过请求,他亲手摘下了自己的“遗像”,解说员感慨:“您不是烈士,您是活着的英雄!”面对英雄称号他却说“我不是啥英雄,真正的英雄都留在了朴达峰,我只是替英雄活着见证新中国的繁荣富强。”

    发布于:天津市